2012年度中国最美社工
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2021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杨平,女,汉族,196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北京市通州区玉桥街道玉桥东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服务站站长。
社区工作十八年来,杨平同志脚踏实地,忘我工作,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讨价还价,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业绩,带领社区不断发展前行。她开辟了社会治理新道路,创建了玉东新文化,创新了社区新理念,打造了特色新品牌。在平时的工作中,杨平同志经常带领同志们发扬“5+2”“白加黑”的工作精神,累计138天存休,连续4年没有修过一天年假。自2020年1月23日抗疫的“号角”吹响后,在短短30分钟之内,杨平同志将玉桥东里社区全体社工集结完毕,打造出真正的“玉东速度”。她牢牢树立起党建引领全局的责任意识,按照“三区一门”的党建工作模式,做好社区、小区、楼区、楼门的四级防控。凸显党建主体责任,突出党建协调委员会作用,拉起5家物业、86家底商的安全防线。发动党员落实责任,动员辖区在职党员和下沉干部与社区志愿者在各个小区做好防控。她组织在全社区189个楼门、小区出入口、宣传栏等显著位置张贴健康提示,同时对返京人员做好宣传。用了短短6天时间,完成了2639户居民和7118人的排查。
从2003年到现在,通州区玉桥街道玉桥东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平已经在玉桥东里社区深耕了18个年头。随和、麻利、健谈……这些广受居民认可的特质,成为杨平能和党员、群众打成一片的优势。近20年的社区工作历程中,她有许多社区治理高招,每一个高招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理念:将党建引领作为指导社区发展前行的“灯塔”,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做好社会动员,让社区的每个人都成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舵手”。
高招一:率先垂范,发挥“头雁”作用
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最小的单元,承载着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社区文化、社会动员等重要工作。作为党总支书记,杨平率先垂范,凡事想在前面、走在前面、做在前面,形成人格感召力,带动大家参与社区建设。“玉桥东里社区辖5个小区、39栋楼、189个楼门,2635户7000多人,底商78家,幼儿园3家……”杨平可以随时精准地从大脑里调取社区的基本情况,而这种熟练程度,来源于她用心、用脚步对社区进行丈量。
2003年“非典”期间的玉桥东里还是新建社区,没有志愿者、没有楼门长,更没有居民档案。她与社区仅有的两位同事分片扫楼,做好登记、防控等战疫工作。借此机会,他们建立起党员楼门长队伍,建立起居民档案,发掘社区人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杨平从1月底到5月初都驻守岗位,不曾与家人见面。此时“非典”时期建立起的队伍,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了力量。而近几年,作为社区“领头人”的杨平存休已经超过了200天。
杨平还特别重视团队建设,通过学习专业社工理论,提升团队专业素质;同时,加强社区党支部建设,促进支部发挥管理监督党员职能作用,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高招二:“三区一门” 延伸党建触角
按照玉桥街道工委提出的“三区一门”党建工作模式,玉桥东里社区将“党总支包社区、党支部包小区、党小组包楼区、党员包楼门”层层落到实处。为了深挖党建工作的服务职能,她带领社区建立起以“楼门客厅化 立体四合院”为理念的楼门文化。
充分发动社区党员并由党员带头,组建由楼门长、治安委员、调解委员、卫生委员等组成的楼门服务小组,通过不定期开会、研究,沟通楼门内的问题和情况,同时组织楼门生日会、饺子宴等活动,促进和谐邻里关系的形成,将党建的触手深入到社区每个角落。
在此基础上,杨平进一步借助楼门工作,为社区建立了楼门议事体系。通过召开楼门议事会,社区重点研究了楼门议事规则和楼门中存在的问题。楼门长带领在职党员针对存在的楼道堆物、生活垃圾不及时带走等问题入户宣传引导,并决定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以开展楼门卫生评比的形式进行楼门环境的整治工作,促进了社区环境提升。
高招三:打造服务品牌 提供多元服务
通过楼门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居民踊跃参与,玉桥东里社区趁势建立了 “幸福楼门”工作室、“红袖标”治安巡逻队等多支社区队伍,打通了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玉桥东里社区有17个社区社会组织常年开展活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动员工作。“指南针”引导队由社区43名志愿者组成,每天放学期间在史家小学十字路口对过往车辆和行人进行文明引导,纾解路口交通压力;“幸福楼门”工作室每周开展两次活动的同时,还为社区老党员过生日;义务理发队自2013年成立至今,志愿者每周三免费为辖区老年人理发,风雨无阻;社区最年轻的团队——“智囊团”队伍牵头办起了社区自己的报纸《玉东话事》……
杨平介绍,玉桥东里社区还建立了党总支牵头,居委会、物业、居民代表全面参与的“四方联席”机制,通过倾听群众呼声,协调解决机动车占用消防通道、车棚“僵尸”自行车占地等本社区居民广泛关注的难题。
下一步,玉桥东里社区将继续聚焦“服务什么”“如何服务”“保障服务”的社区课题,探索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实招、妙招,力争社区党建和基层治理再上新台阶。
文字:《北京社区报》记者 郭彦